12月3日,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会在乌镇拉开帷幕。号称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,自然备受关注。
此时,正逢摩拜ofo合并的消息再度发酵。一向高调的朱啸虎抵达乌镇时,被问及二者合并之事,他却一改常态,讳言“不知道、不知道。”目前,共享单车烧钱仍在持续,IDG熊晓鸽认为,烧钱不是主要问题,问题是模式能否持续发展,不能永远靠投资人烧钱。
此次大会,摩拜单车以其智能无桩共享单车模式入围互联网14项“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”。显然,这位作为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唯一一家共享单车合作伙伴,摩拜出尽了风头。
然而,对历来以”稳“著称的摩拜,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”不太稳“了。
“反滴滴联盟”之摩拜反击战
不稳表现在哪儿?
今年9月,摩拜陆续与首汽约车、嘀嗒拼车达成合作,将后两者的专车、拼车业务分别接入摩拜APP。同时摩拜与贵州新特电动汽车签约,定制生产摩拜出行共享汽车、助力电动车。此外还有传言称,刚在成都上线的美团打车也正在计划接入摩拜单车系统。一系列举动被认为摩拜正在构建“反滴滴联盟”。
从两个轮子向四个轮子突进,摩拜展现出另一种style。
显然,摩拜正在利用自身流量,拓展业务线,把目光放在了空间更大的网约车、共享汽车领域。这一行动直接将矛头对准了ofo背后的滴滴。
自今年4月起,ofo正式接入大股东滴滴出行,在滴滴APP新增“ofo单车”入口。彼时,滴滴已有4亿注册用户,遍布400个城市。这一合作将给ofo引入更多的用户和资源。
同时,二者在用户注册、押金缴纳、在线支付、客户服务等全领域进行打通,也被认为实现了出行领域用户数据的联通。滴滴与ofo达成互联,将更为深入地捆绑用户,覆盖出行范围,获取用户轨迹数据,并分析用户行为。
随后,经过7月初ofo获得的来自于滴滴等资方的7亿美元E轮融资,滴滴已持股ofo25.32%,成为仅次于戴威36.02%持股的第二大股东。当月,滴滴副总裁付强出任ofo执行总裁、滴滴开放平台负责人南山和滴滴财务总监柳森森分管ofo市场和财务部门。
ofo和滴滴间愈发紧密的合作,摩拜终究是沉不住气了。
摩拜本身不具备网约车的天然优势,这如何与同时头部阵营的对手比拼?6月摩拜单独成立出行服务公司,并设立了专门的网约车事业部,陆续寻求与除滴滴外的网约车企业进行合作。
摩拜内部人士曾透露,出行服务部门将“独立主体、独立业务、独立融资”。虽然这一说法被摩拜早期资方否认,但后者也明确表示“摩拜肯定会和滴滴在正面战场竞争”。
因此,由摩拜牵头成立的“反滴滴联盟”,形成了除滴滴外网约车企业与摩拜联手对标滴滴的统一战线。
尽管摩拜的网约车业务布局,采用联合多家企业的策略,但显然滴滴仍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。
据猎豹大数据在今年Q3的数据显示,滴滴系已占据打车类APP排行榜的前4名,仅滴滴出行周活跃渗透率,就已远超嘀嗒拼车、曹操专车、首汽约车等企业数据的总和。
虽然在网约车领域,以平台型提供服务的摩拜,具有比滴滴更轻的模式,但其所组建的“反滴滴联盟”或许并不足以与滴滴对抗。
另一方面,摩拜有意进入的共享汽车领域,也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。
据罗兰贝格预计,2018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有望达到1.8万亿元,具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。
对于共享汽车领域普遍看好,正如共享单车最初的入局热,多家企业在共享汽车行业行动起来。
滴滴租车上线“分分租”业务,涉猎短时租赁市场;宝马即将在成都推出共享汽车服务;苏宁与共享汽车平台易充网达成合作,可租用宝马等车型;盼达用车接入芝麻信用,免押金使用共享汽车;Go Fun已进入全国21个城市;TOGO途歌、Ponycar、一步租车等均在加速布局共享汽车领域……
入局者众,其中不乏有着资本实力的知名企业。公开数据显示,截止2017年上半年,已有370家“共享汽车”公司完成注册,实际拥有车队运营的公司数量超100家。其中,仅有3~4家企业投放的车辆超过1000辆,更多的共享汽车品牌投放量不到500辆。
单是车的成本,已经为共享汽车下了一个极好的烧钱脚注,除了车辆采购成本外,企业还需要支付停车费、电费、保险费等运维成本。因此,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勇气的,没有充足的弹药,车辆投放及运营这第一步都难以实现,更何况目前共享汽车还处在一个教育用户的阶段,烧钱为必备护体秘法。
据普华永道统计,目前分时租赁汽车企业平均每辆车亏损每天约50-120元。罗兰贝格的报告中也提出大多数分时租赁企业仍然靠政府补贴,尚未实现盈利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。
那么对于摩拜来说,转型汽车是否是当前首要任务?
战略消耗,摩拜分身乏术
近期,摩拜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,完全不同意与ofo合并。他表示,摩拜正在开展网约车等共享单车外的其他业务,相比之下ofo只能做自行车业务,没有产品创新能力。
但即便摩拜具有的这种所谓产品创新力,也并不足以让其在主营业务共享单车上碾压ofo。
时至今日,摩拜与ofo的战争仍未结束。
近期共享单车市场倒闭潮降临,第二梯队玩家接近团灭。但仍有近70家第三梯队玩家仍然在线,摩拜ofo需要进一步清场。地歌网在《谁发动了共享单车的“绞肉机”?》一文中指出,摩拜ofo的“价格战”,正在加速其他玩家倒闭。
竞争之下,共享单车格局已然显现,一二线城市已经接近饱和,新增用户空间不大,市场红利逐步消退。
但市场潜力仍未完全释放,共享单车竞争才入中场。
仍有大部分三线及以下城市,还未有共享单车进驻。这些城市,目前成为了诸多共享单车第三梯队玩家的生存空间。但这些玩家无论在能力还是资金方面,都远不及两巨头。获取这些单车需求量小于一二线的新市场,对后者来说,易如反掌。
再放眼国际,这个由中国首创的共享单车模式在其他国家才刚刚起步。共享单车踩着共享经济的发展鼓点,以及所具备的短途出行刚性需求,也将在国外市场袭卷。
国内外现存的空白市场,将成为摩拜ofo的新一轮决战场地。
不论外界对于摩拜ofo合并的传言多么汹涌,至少现在,仍不是摩拜ofo合并的最好时机。只要还有大面积市场等待拓展、仍有多数玩家还未出局,二者烧钱的竞争就仍将持续。
摩拜ofo之争,再次回到了资本对垒的核心。
截至目前,摩拜已融资共计超83亿元,与ofo共计超80亿元的融资额旗鼓相当。但二者在现有市场数据上的有所不同。
按目前双方的公开数据,ofo已进入全球19个国家,全球投放超1000万辆单车;相比之下,摩拜进入全球12个国家,连接全球超840万辆共享单车。
共享单车“以车连接人”的模式在用户数据方面得到了体现。
艾瑞数据显示,10月ofo的MAU达到7083万,高于摩拜6626万MAU;自今年5月起,ofo已连续5个月领先摩拜。猎豹数据显示,10月ofo周活跃渗透率约为0.94%,高于摩拜约0.87%的渗透率,ofo已连续6个月该指标领先摩拜。
数据的比拼上,ofo显然略升摩拜一筹。这与二者的策略不无关联。
按约1000元的单车造价计算,摩拜光单车成本就要花掉约84亿元。与之相比,ofo单车造价约为200元,单车的生产成本共计约20亿元。摩拜对于单车成本的消耗,远高于ofo。
不得不承认,号称“四年免维护”的摩拜在单车质量上高于ofo。但即便ofo投入资金进行后期车辆维护,也远不及摩拜的单车制造投入。
尽管此时摩拜ofo价格战打得正酣,今年10月仍然传来了ofo实现整体盈利的消息。这对于现金流压力大于ofo的摩拜来说,更是雪上加霜。
共享单车激战仍在持续,摩拜却此时选择抽身,加紧在网约车、共享汽车行业的布局,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消耗。并且,向更广阔的出行领域横向突破,并非是现阶段的当务之急。
近期,ofo首席产品官陈为表示,ofo的发展重点将在于全球化拓展以及国内二三线城市的进一步下沉。
ofo拓展城市布局的计划正在进行,稍显逊色的摩拜却正在拉长战线。此时要想再赢过前者,怕是难上加难。
我们期待看到出行领域将要发生的全新变革,但恐怕摩拜此时的转型,为时过早。
发表评论